永丰汉闽越王庙。
戏台顶上的藻井 闽越王庙是供奉和祭祀闽越王无诸的庙宇,在目前众多闽越王庙中,永丰汉闽越王庙是建筑规模较大且保留相对完整的一座日前,重修维护并完善了周边绿化及灯光照明的永丰汉闽越王庙上“新”,迎来了不少观光游客。
近日,记者前往永丰汉闽越王庙,一探究竟 整体搬迁过的古庙 永丰汉闽越王庙现位于闽侯荆溪镇永丰社区的梅花山上,背靠山崖,面朝闽江,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它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间,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据说,建庙之前,理学家朱熹曾经到此游历,他见这里依山临水、江河如练带环绕,兴致大发之余留下了“玉带环腰”的佳句。
重学尊儒的当地村民自豪于朱熹的赞誉,遂将“玉带环腰”四字刻在当地的梅花山石崖上,并于不久后在梅花山脚下建造庙宇,迎奉闽越王无诸、临水夫人陈靖姑、理学家朱熹入内祭祀 该庙建成后,一度兴盛,也屡经兴废。
据记载,该庙曾在明清时期进行过两次较大规模的修缮、扩建,故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风格1999年,该庙被确定为闽侯县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闽侯县推进淮安大桥建设,当时正在建设中的三环路永丰互通与淮安大桥连接线刚好要跨过永丰汉闽越王庙。
为了支援地方建设,永丰当地群众积极配合政府,将该庙整体搬迁至距原址约700米的梅花山上 拥有罕见的全木双藻井 走进永丰汉闽越王庙,其正面为牌楼式庙墙,正中大门上方镶嵌着石匾两方上匾刻有“敕封汉闽越王”,下匾刻有“临水境”。
庙内主祀闽越王无诸,附祀临水夫人陈靖姑、宋代理学家朱熹 该庙主体建筑包括戏台、看楼、钟鼓楼、拜亭、正殿及配殿等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庄严而古老钟鼓楼的飞檐翘角,戏台、拜亭上的木构藻井,均装饰精美,凝聚了古代手艺人的匠心独运。
“庙内的双藻井属全木结构,在整个福州地区都极为罕见”永丰汉闽越王庙管委会负责人李昌锦告诉记者,古人常在殿堂、楼阁、庙宇最高处制造一口井,并饰以藻类水生物,寓意“以水防克火,保护建筑安全”该庙宇内的双藻井,采用传统榫卯和斗拱技艺,不用钉子;穹隆式顶部上面绘有彩画、浮雕,象征着天宇的崇高。
“当年整体搬迁时,专家和工作人员作了万全准备,在小心翼翼地‘掀开’屋顶后,用吊机将藻井整体吊出,并随时准备进行加固,防止‘散架’”李昌锦说 在永丰汉闽越王庙中,神龛下的浮雕、戏台两侧的石狮等是建庙初期或明清历次重修时的遗存。
在这里,游客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的年代,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默默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蛇与闽人的风俗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福建自古被称为“闽”,“门”内的“虫”便是蛇《说文解字》中,将“闽”归为“虫”部,释义为“东南越,蛇种”。
这样特殊的意义,也让永丰汉闽越王庙近期迎来不少游客此外,在每年的正月初九,永丰当地群众会聚集在庙中,举行隆重且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祭祀活动 未来,永丰汉闽越王庙管委会计划深入挖掘汉闽越王庙的历史文化内涵,开展文化讲座、展览、民俗活动等,推出文化体验游、民俗风情游、古建筑鉴赏游等线路,吸引群众前来参观,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闽都文化。
(陈木易 林若野 陈堡)